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98-2-1
页数: 373
定价: 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 9787530626054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
作者: 【英】罗宾•奥斯本(Robin Osborne)
出版社: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原作名: Archaic and Classical Greek Art
译者: 胡晓岚
出版年: 2015-12
页数: 316
定价: 89.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牛津艺术史(中文版)
ISBN: 9787208135192
★“牛津艺术史”系列
★近距离观看古希腊城邦的艺术生活,全面深入探索西方艺术传统之源头
公元前800年至前300年,即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古希腊艺术家们开创性地实验了一种再现人体的方法,使得古希腊艺术从此成为西方造型艺术的基本参照,并主宰西方艺术传统至今。
本书广泛涉及了雕塑、日用陶罐、小型艺术品、廉价祭品、昂贵的珠宝首饰,以及大型城邦纪念碑等领域,通过近距离观看这些艺术品制造的语境,以及与宗教、神话、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作者展现了古希腊艺术既是激烈竞争的希腊城市生活的产物,同时也反过来形塑了城市生活。
发光体3号
作者: [英]凯伦·史密斯 / Karen Smith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
译者: 徐江玲
出版年: 2015-9
页数: 224
定价: 8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发光体(As Seen)
ISBN: 9787510096877
《发光体》是一套系列丛书,对每年在中国的公共博物馆和画廊中展出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予以回顾。或许本书无法提供最详尽的展讯,却集当下众多展览于一身。《发光体》重点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成就,一如既往地通过强调艺术内容和形式,紧切时代脉搏。
本书是《发光体》系列的第三部,聚焦2013年和2014年期间的中国当代艺术重要展览,筛选出50余位备受尊崇的当代艺术家,介绍了他们的优秀作品。直观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
文明中的城市
作者: [英] 彼得·霍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者: 王志章
出版年: 2016-6
页数: 1896
定价: 360.00
装帧:精装
丛书:城市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100120029
《文明中的城市》是英国著名城市史专家彼得·霍尔的经典之作,全书由“作为文化熔炉的城市”“创意环境之城”“艺术与技术的联姻”“城市秩序的建立”,以及“艺术、技术和机构的结合”五篇三十章构成,作者从古到今,旁征博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文化、创新和城市秩序”三个核心问题,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遇到的诸多问题具有指导、警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
作者: [美]杜朴 / 文以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原作名: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2e
译者: 张欣 / 巫鸿安家瑶朱青生推荐
出版年: 2014-2
页数: 448
定价: 6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50222717
◎文化视野下的妙笔勾勒 七千年中华艺术指掌图
◎巫鸿、郑岩、安家瑶、朱青生联袂推荐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指定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2006年,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保持通俗易懂的风格基础上,更能迎合读者对新知的渴求。
以往艺术史教材多以类别如山水画、书法、陶器等为纲,本书则打破国内编写此类教材的窠臼,以中国人所熟知的朝代入手,兼陈这一朝代或阶段的社会背景、宗教等信息,还原艺术本身的历史场景,使其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知其梗概,启发志趣,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认识。
同时,本书实现了历史文本和图像的完美融合。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随文配图,间以考古和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的境界。中译本挑选书中的精美图片作为彩插,相信读者必将为那流光溢彩的艺术之美所折服。
[推荐语]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7000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一书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从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该书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耳目一新、值得阅读的佳作。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生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在此不仅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