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时间:10月21日(周一) 19:00
讲座地点:北京大学红五楼5201
讲座主题:天门·天宫·弥勒天宫——中印早期天界观念交流的图像志探讨
主讲人:何志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主持人:韦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主讲人介绍
何志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术考古和佛教美术。发表论文135篇。出版《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2007年)、《美术考古文存》(2012年)、《早期佛像研究》(2013年)、《汉晋佛像综合研究》(2017)等专著7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晋佛像的考古学研究”(2009-2015)、“七世纪前中国金铜佛像的考古学研究”(2017-202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子课题(2014-2019),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主持斯里兰卡佛教遗产的调查与研究(2014-2018)。
何志国个人主页:http://www.art.ecnu.edu.cn/84/98/c8827a99480/page.htm
讲座摘要
天门图像起源于西汉早期。从西汉到北凉六百年间,天门图像形式从平面到立体,天门图像内容从抽象到写实,由墓葬进入石窟,反映了人们构筑天界由虚幻而具体的认识历程。天门图像志的核心特征是,双阙作为天门的形象标志,西王母、佛像主神等是天门的内涵象征。从东汉中期开始,天门主神逐渐从西王母向佛像(汉晋)、弥勒菩萨(北凉、北魏)转换。魏晋十六国的佛教“天宫”、“弥勒天宫”图像实际上是中印天界图像交融和再造的结果,即汉代以来天门观念与外来佛教天宫观念的契合,成为印度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重要具体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