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
展览 | 以75方篆刻作品致敬爱国先烈,铁笔丹心!
发布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1528

微信图片_20200902172145.jpg

篆刻作为最具东方意蕴的传统艺术,于方寸天地间容纳万千气象,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9月3日,来自上海市“篆刻进校园”试点校的七十五方篆刻作品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亮相,“铁笔丹心——上海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篆刻作品展”也随之揭幕。

这些取材自抗战英雄诗句的篆刻作品,以这一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讴歌爱国精神。此次展览由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指导,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市艺教委篆刻专业组、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

微信图片_20200902172014.jpg

师生作品同参展,最小作者为五年级学生

本次展览的七十五方篆刻作品,寓意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作者年龄段覆盖了大中小各学段,不乏师生作品同台展览。其中,年龄最小的参展者为五年级学生,还有热爱篆刻的高三学子在暑期特地赶刻作品,报名参展。

篆刻本身就有金石之美,而且与历史密切相关,又直溯汉字渊源,这些取材自抗战英雄的诗歌等的作品,更是传递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坚定信仰,纪念爱国先烈牢记国耻,抗战到底的豪迈气概。

本次展览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重要举措之一,篆刻专业的研究生精心创作了四十五件作品,寓意“1945年抗战胜利”。董汉泽是华东师大篆刻专业的研二学生,他的鸟虫篆作品《气壮山河》这次也在参展之列。他告诉记者,为了呈现最佳效果,篆刻系师生一个月前开始策划展览,准备的过程不仅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是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

“汉字是国家和民族的根脉所系,而书法和篆刻都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传统艺术。”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表示,“通过篆刻这门传统艺术,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还可以感受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社会习俗等。”

微信图片_20200902172000.jpg

打造海派篆刻人才高地,上海推广大中小学篆刻教育

自清末以来形成的文化氛围,使书法篆刻在上海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海上篆刻在中国印坛曾有“半壁江山”之称。然而,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年轻一代不再依赖笔纸,文字的记录方式很多时候也由书写变为敲击,书法所折射出的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式微,尤其篆刻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变得愈发脆弱。

微信图片_20200902172125.jpg

如何弘扬篆刻传统艺术,让海派篆刻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上海自2018年开展“篆刻进校园”活动,目前已有109所学校成为篆刻特色教学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篆刻进校园”项目负责人叶开江告诉记者,上海市高度重视篆刻文化的传承,2018年起专门成立了篆刻专业组,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育工作,仅疫情期间就组织全市篆刻教师进行了8场线上培训,参与教师约为1500人次。上海市还编纂了中小学《篆刻》系列课程教材,新学期开始在几所试点校先行推广,明年有望全面铺开。在大学教育方面,华东师大率先在2014年成立书法篆刻专业,迄今已向社会培养100余名青年篆刻人才。书法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注重技法练习,还要在文字学、金石学等方面有所造诣,学校开设了《金石学———历代经典碑帖导读》等一批特色课程。

张索表示,如果说中小学篆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赓续篆刻这一传统文化,那么高等教育阶段则需着力培养卓越人才,为海派篆刻文化储备精兵强将。

上海市艺教委篆刻专业组组长王立强表示,将通过大中小学一条龙的篆刻教育,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和传承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中旬。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信息办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学工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