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我院张同标教授、崔树强副教授出席《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新书发布会并发言
发布时间:2016-10-03        浏览次数:332

1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新书发布会在闵行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出席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朱立元、高建平、王一川、张法、陈伯海、袁济喜、李心峰、刘成纪等50多位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我院张同标教授在会议上发言、崔树强副教授出席。

会议现场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本,朱志荣在前期十几年积累的基础上,带领团队历时六年编撰而成。该书从中国艺术的审美实际出发,系统梳理了从史前到清代的审美意识的起源、演化和变迁的历程,总结了审美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与会专家对不同于美学思想史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审美意识史研究是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从审美意识到美学理论的逐渐上升过程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对中国美学史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对传统美学史研究忽略的问题借助于这一视角得以彰显,对中国美学史基本理论研究起到一种互补作用。该书以器物、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有力地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边界。在方法论方面,该书尤其重视古籍文献和出土文物的相互参证。与会专家还对《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我院张同标教授发言概要


很高兴参加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发布会,我本人从事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不是美学研究的专门家,所以很难提出好的建议或意见。但是美术史与美学相关,因此,简单谈一点认识。

关于“审美意识”,各位都有思考,朱老师自己也有界定。无论怎么说,“审美意识”总是通过物质形态和相应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的,体现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服饰建筑、园林器物、雕塑绘画等具体物化形态上,还包括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宗教、伦理和政治制度,尤其对中国影响很大的佛教,仅从图像上讲,如果把它与印度做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佛教图像自己的独有特色,这些特色正是中国审美意识、观念、文化传统的反映。从构图上讲,从印度的场景化到中国的秩序化,从印度题材的单一化到中国题材的多样化,创造了多种新图像,如飞天、菩萨、莲花座等。无论如何,人工造物、人文化成、生活方式,都是审美意识和生活观念的反映。

丛书涉及的材料浩繁,朱志荣和他的团队披沙拣金,见微知著,非常不易。通史不仅是时代的前后贯通,还应有贯通各朝代的一个主线,还涉及各种材料的综合处理,有些是杂存在不同学科中的,把属于不同门类的材料融会贯通,条理化,极考验团队的学识智慧。审美意积,有正统、有旁逸斜出、有雅、有俗,同是诗性文化的不同侧面。《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编纂工作,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开拓性在美学研究上具有一席之地,对我从事美术史学研究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组稿:李悦雯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信息办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学工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