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逐步展开与顺利实施,往来于一带一路的中外文化交流也随之得到重视,习近平主席强调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特别就佛教文化,指出“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阮荣春教授为首席专家,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展开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打造佛教美术研究高地,提升中国佛教美术研究的学术广度和知名度,促进世界各国间佛教美术的交流和互动,推动佛教美术研究的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阔领域发展,特举办此次会议。
会议议题主要围绕“佛教美术源流与传播”、“佛教美术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美术个案研究”展开。重大招标课题负责人阮荣春教授率先发表“东渐与北上——早期佛教图像传播的猜想”主题演讲。接着由子课题主持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先生发表“敦煌隋朝石窟的印度影响”专题演讲。
会议后续由三个分场开展学术演讲与讨论:来自美国、印度、日本、希腊等国家,以及祖国大陆、台湾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近30余名资深专家学者展开学术交流与互动。会议特设“佛教美术青年学者论坛”,吸引到来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近40名参会研讨。为期两天的会议共进行十场研讨,是中国佛教美术研究的一次盛会。会议以全面而宏观的文化视野,重新审视佛教美术在不同时空中的继承和流变,从而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认知中华文化对外来佛教艺术吸纳、消化和重塑,最终形成中国化的艺术模式的过程。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佛教美术研究中心 中国上海 2018 年10 月 2018•中国上海佛教美术源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回顾 10 月13 日(星期六)上午 开幕式 合影留念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同标教授 主持开幕式 阮荣春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渐与北上——早期佛教图像传播的猜想 赵声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敦煌隋朝石窟的印度影响 10 月13 日(星期六)下午 13:30 – 16:10会场A 主持人:李静杰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楼报告厅 1、栗田功(日本亚欧艺术中心独立学者) Greeks in Gandhara 2、泉武夫(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 インド・中国・日本の弥勒信仰之美术—兜率天の菩萨像の系谱 3、王欣欣(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田宝川 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在河北的历史文化内涵 4、李银广(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莫高窟第285 窟西壁日天与月天像之源流新考兼论西壁构图的宗教思想与世界观 5、高金玉(盐城师范学院) 佛教石窟中“莲花—人物”图像的特徵与渊源 13:30 – 16:25会场B 主持人:于向东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四楼报告厅 1、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山西阳摩山新样文殊造像 2 、Georgios Dimitriadis(Associate ResearcherITM-Instituto Terra e Memória/IPT-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Tomar-Portugal) Comparison Between Greek Philosophy & Buddhism: TheArchaeological RiskyEnvironmentOf Gandhara arte Master Pieces 3、戴晓云(中国国家文物局研究馆员、特聘教授) 从传统到新兴:水陆画研究述评和前景展望 4、李雯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古印度早期佛教造像的说法印研究 5、杨筱(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开花叶式圣观自在菩萨像论考 6、陈彦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从西方植物纹样到忍冬纹——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源流探究 7、梁韵彦(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佛说转女身经变相”考释:兼及两宋时期佛教“转身论”的传播与流变 13:30 – 16:25会场C 主持人:李翎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A207 会议室 1、八木春生(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 680 年代-710 年代中国各地佛教造像诸相——以与西安造像的关系为中心 2、Y.S.Alone(印度尼赫鲁大学艺术与美学学院教授) Chaitya-Vihara Caves: AReappraisal 3、龚吉雯(昭通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南诏大理国梵僧观音研究 4、闫飞(新疆师范大学);李勇 克孜尔佛传故事图像研究 5、张柘潭(南京大学哲学系) 佛教行像起源及其世俗化初探 6、李慧君(湖南省博物馆) 中土早期莲花手观音造像的图像溯源 10 月14 日(星期日)上午 8:30 – 11:20会场A 主持人:戴晓云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楼报告厅 1、沈雪曼(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史研究所艾伦克朗兹世界美术史讲座副教授) 生死与涅槃——唐宋之际佛教与世俗墓葬的交错领域 2、王瑞霞(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古青州地区佛教造像遗存及艺术特色概述 3、孙晓峰(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逝者的天堂——麦积山第127 窟诠释 4、赵玲(苏州科技大学) 论阿玛拉瓦蒂佛传图像与佛像的起源 5、黄璜(江苏师范大学) 汉地佛教“护国信仰”在大理国的流布——以大理国密教仪轨《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和《梵像卷》为中心 6、邓新航(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论唐宋时期白衣观音图像在四大区域的演变 7、徐千善(上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 佛陀造像的髮式规制研究 10 月14 日(星期日)下午 13:30 – 16:00会场A 主持人孙英刚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楼报告厅 1、张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犍陀罗菩萨项饰考略 2、费泳(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史论系主任) “建康模式”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传播 3、许薇(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印度笈多风格佛教乐舞图像意义考 4、孔令杰(运城学院文化旅游系) 运城古代佛教石刻造像研究 5、朱己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斌 河北涉县鹿儿寺石窟调查与分析 6、徐中锋(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程式的固守与精神的雕琢——论思惟菩萨造像艺术传承的变与不变 8:30 – 11:05会场B 主持人:张晶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楼多功能厅 1、李静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定州系白石佛像造像日期分析 2、孙英刚(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古政治史中的月光童子 3、何平(寻访犍陀罗工作室独立学者) 帕玛拉的犍陀罗艺术 4、贤超(北京龙泉寺);李静(山东大学) AI 识图——佛教艺术传播与转化的新途径 5、汪珂欣(南京大学艺术学);王宏伟(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专业) 宋代巴蜀水月观音与龙女组合成因考 6、师若予(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 上海博物馆藏“思维菩萨”金铜造像辨析 13:30 – 16:00会场B 主持人:孙晓峰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楼多功能厅 1、何志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克孜尔石窟“中心柱”及源流献疑 2、耿威(《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编委、北京上奥时代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历史的细节——义县奉国寺大殿的佛教内涵与建筑形式 3、伊家慧(南京大学哲学系) “九龙灌顶”何以形成:丝绸之路上“太子沐浴”图像的中国化过程研究 4、刘慧(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 犍陀罗弥勒菩萨立像图像特徵考 5、徐硕(北京大学);李林(山东大学) 从埃及到中土:“老鼠克敌”故事的传播史考察 8:30 –11:20会场C 主持人:何志国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A207 会议室 1、李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药师·佛 2、仲星明(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莫高窟壁画中的“能量波纹”佛像背光 3、于向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视角、方法与叙事模式——中国佛教美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探讨 4、宋丙玲(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墓与寺: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形式 5、贾鸿君(中央美术学院) 梵国菩提化白果——东魏北齐菩提树图像解读 6、雷启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克孜尔117 窟前室重绘壁画年代、风格研究——以克孜尔117 窟前室正壁第一栏壁画为例 7、周方(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莫高窟壁画中男子“袍服”与“襦裙”辨析 13:30 – 15:45会场C 主持人:仲星明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A207 会议室 1、张同标(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 2、张铭(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麦积山石窟双面人壁画识读——兼论巩县石窟寺与麦积山石窟的关系 3、雷亚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我国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景观空间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4、陈晓红(乌鲁木齐晚报)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争分舍利图试析 5、孙宜孔(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以血代墨——中古时期刺血书经研究 6、李慧国(河西学院) 河西走廊中东部石窟寺遗址保护现状概述字按钮进行在线转换
编辑:李悦雯
摄影:朱佳、刘畅、刘阳、念庄霖、缪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