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
《东方艺术-书法》2017.12下半月刊载我院学生陈王庆书印作品
发布时间:2018-06-02        浏览次数:119

国内统一刊号CN41-1206/J

主编:谭振飞

副主编:王客  龙友

原载《东方艺术-书法》2017.12下半月

独家授权发布



陈王庆,1993年出生于江西婺源。江西省书协会员。

201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书法师从陈胜凯、林志明、王义平、杨牧原、李绍溥诸位老师。同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书法与篆刻专业,导师为顾琴老师,同时受张索、曹院生、程明震、韩天衡、曹锦炎、沈培方、戴小京、陈忠康、俞丰、仲威、王客、钱伟强、丁小明等诸位老师指导。现为三年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坚

陈王庆



讷言敏行  法古参今

——陈王庆的书印

芮念晨

  

  



来自江西古镇婺源的王庆,带着一副油菜花般明丽的笑容。他生性易羞,但讷言敏行的特质使得他在艺术研究上有了专精笃行的可能。

  

王庆曾就读于厦门大学美术系,先后学习素描、油画、国画等门类,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写实与线描、工笔为主的高强度技法训练。他于临摹有着过人的禀赋,体现在艺术学习中,便是“入古”。在厦大时,书法师从于陈胜凯、林志明、李绍溥、王义平等先生,篆刻则求教于杨牧原,总体来看,都得益于国美的路子。在取法正统的前提下,他怀揣着对书法艺术的热忱,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现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主要从顾琴、张索二师。

  

研究生学习是全面的“补钙”,他以临书、摹印并举,循序渐进,也许与本科时期的高强度技法训练和文化底蕴有关,书法上的天资使他很快就从格调、结体与用笔等方面脱颖而出。

  

篆书取法《峄山刻石》,笔画圆润、结体整饬端雅。如篆书创作《汤显祖天竺中秋诗》,沉稳的笔画与空灵的结体,同时,部分的运笔“生疏”、起收笔不一恰好拂去了过分妍美与规整而带来的装饰意味,几处转折的微妙衔接也映现出些许的不确定性。整幅作品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闺秀倚栏凭眺,因霎时的春风拨乱了乌丝而侧头回眸,那惊鸿一瞥所带来的圆美清丽与不经意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王庆的楷书主要取法《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张黑女墓志》诸帖。从他《劝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把《阴符经》的笔法与笔意、《雁塔圣教序》虚灵宽博的结体、《张黑女》碑派拙朴与浑厚的气息汇于一炉,并加入自己的艺术思考,我试分析如下:

  

一、结体大多左窄右宽、左收右放,将“口”、“月”、“肉”等部首多作宽博之势,内部以短竖取代两横并居左处理,营造出相对完整的空间和擒纵关系,例如“青”“有”“高”“直”“顺”“其”“道”“而”等字;

  

二、点画中,“钩”大多以平推法为之,使得“斜钩”所带来的局部空间琐碎与狭小的问题迎刃而解,与上述第一点珠联璧合,整个作品的结体协调统一;

  

三、整体而言,笔画少的字用笔偏重,在撑住单字空间的同时,造成了整幅作品层次变化。虽偶有突兀和跳跃之感,却体现出整体的墨色变化和节奏起伏,韵味有致。

  

他将多种元素加以熔炼,形成了自己的楷书初貌。这幅楷书创作,从其师承与所关注现当代书家群体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后沙孟海时代碑帖融合之路的延续。陈忠康评价他的书法:“你的字慢慢看,还是蛮有味道的。”张索老师说:“王庆的书法,贵在格高调雅。”总体来看,王庆对于点画的理解、笔法的琢磨以及结字的思考有其独具匠心之处。

  

王庆的行书主要取法于赵孟頫,偶有拟二王之举,同时得益于当代书家如:陈忠康、王客等。以《山谷题跋十则》为例,我们看到了他渐入魏晋门闾的征兆,行书中有着晋人不激不厉的娴静气息。

  

篆刻上,他以汉印为主要取法对象,格局方正,气象宏大。在张索老师的课程中,一百方经典汉印、玉印的临摹是篆刻必修课。王庆在三年研究生学习中,准确把握了汉印特征和精神,并广泛吸收近当代篆刻大家如方介堪先生的印学思想,识方圆辩证之法,印文略参圆曲而使得易呆板的汉印鲜活丰富了起来。

  

也许是中医世家的王庆有着对于传统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眷恋与敏感,这份情愫让他在艺海中一以贯之地怀揣着“持敬”之心上下求索。其导师顾琴评价曰:“细节取胜,匠心独具。”王庆的篆刻作品在细节处传神,很好地领会了方介堪先生“细微之处见真章”的高妙。但也不得不指出,在目前的篆刻创作上,他并没有过多的个人探索。白文印承张索老师风貌,朱文印则沿袭林剑丹老师的风格。也许会有人攻讦其印面太实在而缺少变化,确实,在虚实这一维度上,他未能很好地运用“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这一古老哲学。作为三年研究生同学,我们期盼,他随着眼界的拓宽、知识经验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艺术思考的成熟,出现开化变法的一天,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奇与兴奋。若一辈子无大变,亦无妨。我们相信他资质优良、坚持执着,或许会在“实”这一维度做到极致而别开生面,至时或可戏称其为篆刻领域的“杨过”—仅凭独臂研修了一套称霸武林的绝学。

  

中国古代书法的文辞内容多为信札或书家自作诗文,以古为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现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开设了诗词题跋课程,由中国美院副教授钱伟强讲授。王庆初学作诗便得到了钱老师的赞赏,下附其课堂习作诗三首:

  

苏黄米蔡总芳妍,落笔生花动碧烟。分明胸中丘壑饱,等闲逐酒赋新篇。

点点红梅欲下迟,松江烟雨细丝丝。不如寄兴春风里,卧看梢头生碧枝。

桂魄初生竹影深,长河万里夜沉沉。登楼把酒谁人伴,清秋一句付醉吟。

  

王庆的诗风明显受到导师顾琴副教授的影响,笔触细腻文雅,意境开阔高远与明净幽清并存。三首虽均为近体诗,然内容多样。我们从论书句中读到了那种的纵横上下、一泻千里的挥斥方遒;从咏春句中想象到了一副江南烟雨、梅红枝绿的盎然生机;从怀秋句中感受到了素秋夜景愁煞人的闲冷孤逸。不必苛责一位近体诗的初学者为何未能取一个相应的诗名,能够在数节课的学习中,掌握方法并崭露头角,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在倡导日常书写的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专业中,日记便成了“习射”的矍相。日记在“三省吾身”之余,也有着为历史留下宝贵文献的重要意义。在三年的日记训练过程中,王庆依旧是较为突出的一位,日常书写、笔耕不辍。下录其日记一则:

  

丁酉九月十四日晨起往韩天衡美术馆实习,工作一如往常,无甚特别。午饭前向炜羽师请教边款拓制之方法。余所拓边款时常不能乌黑发亮,不知何故。张师见余之拓款,笑曰,此作尚可,然棕刷使用不足,未能刷头纸张,故而使墨吸入纸内,余平日所拓仅求字口清晰而忽略纸面刷薄与否。午后整理电脑桌面又见韩天衡老师一周前所完成之吴昌硕探究文章,此文前后数稿,历时半月反复修改,严谨至极。不可想象韩师早年又是何般之勤奋,可知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韩美工作之经历可谓难忘,受益良多。记于五四书社灯下,陈王庆。

  

在上则日记中,王庆把韩美实习期间,受教于张炜羽、韩天衡老师的经过作了简要的记述。以日记为文本,以日常书写为形式,将实习经历记录下来,在日后将会是一段极具意义的文献与回忆。

  

王庆的毕业论文主题研究温州先贤谢磊明先生的篆刻边款艺术。谢磊明的长文边款、多书体边款、碑学风貌在众多的篆刻印人中独树一帜。他以谢磊明的边款为基点,对历史上文人篆刻的边款发展概要作系统的梳理,探究谢磊明在边款创作上的取法,总结其对于传统的继承点。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进一步将其边款的形式(诸体入款),以及通篇长文仿碑刻之意、书学思想等使用在自己的边款创作之中,意在通过这一取法,精炼笔画、刀法,丰富形式,并运用到书法与篆刻中。

  

在王庆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在多个领域的涉猎与钻研,有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鸿鹄之志。诚然,王庆聪慧,就近借鉴经验快速入门,但没有长期的积累和深刻体悟,作为艺术探索者来说总还是不足的。我们会发现有不少“场独立”的探索者,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环境下,不受权威的影响,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知识结构不断借鉴与发展,历史留给的“善书者”群体,也大多都是这一类。就王庆目前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他在坚守传统阵地的同时,显露出了习艺未久的生疏与自出机杼的怯懦,但我们始终相信那句“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的箴言,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王庆会在文化与传统等诸多领域有更深刻的积累、体悟与表达,“厚积薄发”这个词也送给未来这位可能擎着“传统的明火”继续照亮艺道的年轻人。

录玉壶清话一则 62cm×17 2017


溧阳蒋氏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信息办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学工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