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回归——2017 湖畔跨媒介国际艺术展”发文评论我院沈也老师作品
发布时间:2017-11-30        浏览次数:76

     “回归——2017 湖畔跨媒介国际艺术展”10月3日15:30在上海湖畔艺术馆(筹)展开清新的画卷。此次展览融入淀山湖畔及其自然优美的栖息环境,强调“生态与生命互为依存”的关系。展览充分运用艺术馆所处的优雅园林空间,把传统的美术馆环境化、空间化,打造大美术馆的概念。艺术作品的材质与形式不拘一格:包含集行为艺术(含当代舞蹈)、装置、影像、声音、诗歌等跨媒体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作品以古宅为核心,因地制宜,形成一种跨媒介的国际性、生态性的当代艺术表达。策展人平杰介绍,希望展览呈现以古宅文化和传统的乡村文化为根基,并结合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精神为引领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据悉,该展既是上海青浦淀山湖文化艺术节暨旅游购物节中的重磅展览,也是梅园上海湖畔艺术馆(筹)的首秀。我院沈也老师携作品《顶金》参加2017湖畔跨媒介国际艺术展。




观念的有效限度表达——沈也艺术的逻辑生成(节选)


文 /  陈荣义

  

1996年至今,沈也十多年的艺术历程经历了装置艺术、新媒体、行为等多种形式的创作。十多年来沈也进入了许多重要策展人的视野,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展览。由于他长期居住在福建本土,以观念艺术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其艺术内在的逻辑生成了作品自身的面貌。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对沈也的艺术并不陌生,但今年5月份我有机会与沈也探讨他的个展事项之时才开始全面认识他的作品。结果让我惊讶的不仅是作品数量之多和形式的多样化,而且还看到了一条非常清晰的观念艺术脉络。

其实,观念艺术本身是福建当代艺术最根本的地域性特质(黄永砯、蔡国强、沈远、许江、邱志杰、荣荣等活跃于国际当代艺术舞台),早已闻名国际艺坛。然而,福建的观念艺术家大都不是在福建本土扎根生长。福建的土壤之时种出了观念艺术家的苗子后被移植于本土之外进而开花结果,唯独沈也不是。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沈也是生长扎根在福建本土并且开花结果的。

在沈也的作品中,寻求有效表达观念的形式是他始终努力的方向。构成这种发展变化的逻辑的因素是复杂的,但是我想其中关键的是沈也切入观念艺术创作的时间和他对媒介的利用,这是理解他这么多年艺术实验的一条基本线索。


作品名称:顶金

作品材料:中国漆、金箔、旗杆

作品尺寸:可变    

创作时间:2017

作品阐述:

作品《顶金》在湖畔周边捡来的石头作为作品原形。用传统大漆的脱胎工艺制作而成,脱胎后“石头”就变成了轻质的石形,并在其表面贴上k金箔。此时的石头已不具有实质内容,成为了一块空洞的金石。并将其安装在十几米旗杆高空上,二物合而为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浮金石。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信息办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学工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