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院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术教育论坛
发布时间:2019-07-01        浏览次数:631

 随着“美育”国家战略的展开,全国各地的美育改革愈发绽放夺目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美学精神。”真正做到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美化人、面向人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术教育”论坛于2019年6月2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地理馆301会议室举办。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本次论坛邀请长三角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术教育传承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国家级非物质传承人代表,从艺术实践、学术研究、教育规划、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共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美术教育发展大计。此次论坛举办的宗旨即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术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和指明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术教育论坛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实施第8年,2018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本次论坛的举办也正是围绕嘉定竹刻这一主题,展开关于“非遗”保护、美术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希望将非遗保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社”美术教育一体化的建设中,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格局。

论坛分为“嘉定竹刻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社会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和“高校与非遗保护”三个阶段的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学院讲师寇思


在“嘉定竹刻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阶段,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学院讲师寇思对她所承担的课题《嘉定竹刻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进行汇报,她指出通过与非遗传人的访谈,强调“课题实践”在非遗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中小社”一起努力,要与当下的政策利好相结合,通过搭建起传统工艺企业、从业者、传承人和高校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平台,从而充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生动力,形成多方联动、开发高效、富有活力的美育新格局。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美术教研员沈琪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美术教研员沈琪对嘉定地区中小学的嘉定竹刻创意教学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提出如何更深入挖掘竹刻与竹文化的育人功能问题,强调嘉定竹刻的三大内涵功能定位:传承文化功能、美术门类之一的民间工艺功能以及育人载体功能,利用嘉定区不同学校的创意教学逐渐形成一系列的嘉定竹刻教学资料。


 上海市嘉定竹刻传承人、嘉定竹刻名师工作室导师张伟忠


上海市嘉定竹刻传承人、嘉定竹刻名师工作室导师张伟忠不仅带来自己的竹刻作品进行展示,还从自身实践的角度出发谈到了嘉定竹刻当下面临问题:较不科学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以及结合亲身经历进入高校较难开展课程从而引发思考,并提出了非遗人才应具备的相关素养。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


在“社会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美术教育”阶段,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首先对文物和非遗的关系做了一个诠释,用生动的例子阐释了非遗保护的重点是找到非遗的核心价值以及定期关注相关非遗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文物是非遗技术下的产物。


 上海杨浦区少年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项目负责人教师颜慧珍


上海杨浦区少年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项目负责人教师颜慧珍分享了她在校外教育中非遗传承教育的现状与实践探索,提出以符号设计学角度出发,学习创新转化传统手工艺的新方法以及传统手工艺与各艺术种类的跨界融合,展示了校外非遗美育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统整优秀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社会学博士张海娜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社会学博士张海娜详细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的传承之间的关系,环绕非遗的内涵、非遗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资源、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载体、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主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教授


在“高校与非遗保护”阶段,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教授提出换角度出发,还原物质本身去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呼吁非遗的良好发展需要创设系统的理论体系建构。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树贵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树贵从艺术与伦理的角度对嘉定竹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提议审美转向危机,为文化传统更好发展应加强保护民族审美倾向。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所副所长朱浒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所副所长朱浒副教授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认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对于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毛毅静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毛毅静从文献分析的角度,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我国1997年至2018年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了系统的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梳理绘制,并对已经开展的研究热点以及尚需要突破和完善的非遗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展望。

在会议最后的讨论阶段,与会师生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千年传承,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的要求,积极参与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宣传部设立的2018年度及2019年度的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项目。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已经面向全校中外师生开展了水墨手绘玲珑灯、画茧成蝶—茧画体验、刀火中的永生花—琉璃体验、薪火相承—紫砂体验、惊蛰刻竹—嘉定竹刻体验活动、松江顾绣体验活动等多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教育,并在沪上各大媒体进行报道,获得一致好评。上海灯彩、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教育也即将开展,希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2018年设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建设至今,携手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奉献了力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依托专业优势,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体验活动,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信息办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学工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