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考察
蔡广斌工作室研究生西北考察记
发布时间:2017-11-02        浏览次数:514

全体考察人员


 2017714日——2017723日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代水墨工作室西北考察小组在蔡广斌教授的带领之下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先后途经西安、敦煌、瓜洲、嘉峪关等地,经历平原、高原、草原、沙漠、戈壁等多种地形、地貌,深入当地名俗文化,掌握了大量详实的艺术资料,是一次对深厚的文化和壮美的自然的欣赏与学习,让参与的全体学生均受益良多。

 在为期十天的考察之中,由于考察内容十分丰富复杂,蔡广斌教授综合艺术价值、文化特色、历史意义、考察经验等因素,将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玉门关、雅丹地貌、 西千佛洞、榆林窟、嘉峪关确定为此次考察的重点。参与考察的全体学生在与当地文化面对面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专业总结出了各有特色的考察体会。


 全体考察人员

李藩檩: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雅丹地貌的形成,要具备特殊的地域和自然气候等多重条件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些形式各异,造型独特的自然杰作,形质上透露出历史沧桑感、时空穿逝感,伴着秩序性,怀以触觉与震撼.可以说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特殊的艺术作品,在一个自然雕琢的“艺术作品”中畅游,与人类创造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了人力与物力之间、有意与无意之间、创造与条件之间等关联性的猜想,而在自我艺术创作中如何以强调图像性的促动性,找到自我感受性提供了一个视觉切口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


潘康玮:

 此次考察,感受颇深的就是三危山,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三危山东西绵延数十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如果说莫高窟是一座佛教艺术宝窟,那么三危山就是一座佛教艺术名山了。在三危山山上山下,历代建造庙宇,香火兴盛。虽几经沧桑,几度兴衰,现保存的仍有王母宫(三危楼)、观音井、观音庙、老君堂、南天门等,观音井至今水甜情长,令人神往。三危山诸景观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而且三危山与瑶池、西王母、三青鸟的传说,更使三危山如梦如幻,神奇诱人。 

三危山


三危山


张淑晓:

 行程一开始,大家都是喜忧参半,第一次去到敦煌,去亲身感受石窟、壁画、飞天特别兴奋,另一方面,导师和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坐这么远的车程。但总算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度过了两天。

   现在还记得刚到敦煌的那天下午,40度的天气又刚好碰上宾馆停电,大家身心俱疲。终于安顿好之后,竟然意外收获了小城给我们的第一个惊喜!是最浪漫的日落、最可爱的夜市和最可靠的敦煌人。

   我们吃罢晚饭,太阳依然漫不经心的停在七八点的远山上头,和敦煌人一样,敦煌的夜市热情、宽厚,大家伴着音乐走在熙熙攘攘人群里,疲惫全无。

敦煌夜景

敦煌夜市


贾点墨:

 但凡到过鸣沙山月牙泉的人,无不被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所吸引和折服。放眼远望,沙峰起伏,沙脊如刃,沙坡陡峭,满目尽是黄沙,这是一个土黄色的世界,这里的主宰者就是黄沙。连绵不绝的沙丘之间,刀刃般的曲线赋予了黄沙律动的美感,使得本来单调乏味的景象顷刻变的生动起来去看月牙泉得翻过鸣沙山,我们选择了骑骆驼。导游说只有骑上骆驼,才真正能体会一下古代的丝绸之路,那时候骆驼驮着人们从东方走向遥远的西方,茫茫沙漠,一望无垠。骑上骆驼,心里小小的兴奋着,这条路,曾经上千年前走过一队队的人们,驼铃声声,我们从山下出发,向鸣沙山山顶进发。我们骑在沙漠之舟上遨游,任由骆驼一颠一颠的行走着,身体也跟着晃动起来。最刺激的就是当你坐在骆驼背上,骆驼起身的时候,忽得一下站起身来,你也跟着被高高举起,第一次骑骆驼的我还有点害怕。随着骆驼步伐的迈进,你会渐渐适应这种节奏和频率。也第一次体会到漫漫丝绸之路上商贾们的路途之路。


鸣沙山骆驼


骆驼特写

  

  

陶秋城:

 一行人吃过早饭,早早的出发了,准备参观千佛洞,途径汉代古城遗址,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便让车停下来参观,古城很长,千年的风吹日晒留下了历史的浑厚苍茫的印记,这古城相比较于嘉峪关的一些经过后来人们修饰的一些城楼,更具原始与苍茫的气息,给人以辽远的历史感,这座古老的古城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怀古之忧思。


古城局部

孙彬彬:

 想象中的敦煌莫高窟,很神秘,很绚丽。带着期待,我们一路向莫高窟出发。在正式观赏莫高窟前我们先看了两场关于莫高窟的影片,本来并不抱有什么希望,但看时真是被震撼了,他所讲的敦煌莫高窟历史我并不知道,它的球型影院所呈现出的效果我前所未见,而这种效果再结合莫高窟的壁画塑像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过两个影片后,我们就乘着专用大巴前往莫高窟。观看莫高窟。很幸运我们提前预约了票,所以比一般的应急票多看几个洞窟。说说我看洞窟的感受,一个词两个字震撼。从并不大的门走进偏暗窟内,让自己的视线一点点适应这种幽暗,会慢慢看到洞内绚丽优美的壁画与塑像。多彩,生动,复杂,感受着几千年前的艺术文华遗产,让我涌上一种情绪,感动。就在此刻,历史与我同在,虽说时间不能返回,但莫高窟就是时间的结果。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也明白了敦煌莫高窟为何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它的经变画壁画和塑像里面蕴含了大量内容,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莫高窟

 莫高窟

 


    在惊叹莫高窟的伟大的同时,我因讲解员的一句话而感到了一丝的心酸,她说,现在莫高窟真是看一眼少一眼。这种保存下来的遗产很令人惊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也在一点点的流逝。




卫菲:

 榆林石窟同莫高窟一样,都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洞窟是开凿在河峡谷两岸垂直的峭壁上,分为东、西两崖,东崖洞窟居多。

    从车上下来,先看到的是开阔的戈壁滩,石窟在峡谷内,需向下步行进入。因为榆林石窟以研究保护为主,所以参观榆林石窟的游客较少,景区有导游带游客进入并讲解。与参观莫高窟不同的是,榆林石窟的导游在每次讲解完一个洞窟后,接受游客提问,如若有想看的地方还可以再看一会儿,参观时间很充裕。

 看过榆林石窟后,给我的感触是:许多壁画的色彩和莫高窟的相比要跟鲜艳厚重些,给我的视觉冲击也更强烈些。尤其是导游给我们展示了洞窟中的绿壁画,同一幅经变画,因为经费不足,在修建时只有部分用的是矿物颜料,经过岁月变迁,只有矿物颜料绘画的部分依旧鲜亮。榆林石窟周边的环境更贴近自然,人为影响会少一点。

榆林石窟


榆林石窟

  

何郭萌:

 敦煌艺术的现场体验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在此之前电子图片,印刷图片看过不少,从未体验过这种气势和感染力。面对这见证了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心有敬畏更有疑问。其一,为何敦煌艺术(主要指莫高窟,附带榆林石窟,西千佛洞)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其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它对如今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和可借鉴之处?

 这次莫高窟的参观包含十几个从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的典型窟,在较为全面的对整个莫高窟的历史背景的了解以及实地考察之后,关于前文提到的疑问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首一为莫高窟极为丰富多样的装饰纹样,包括植物,富含宗教意义的符号等,是它经久不衰,艺术受众面广的原因,同样也是之后艺术创作的一个宝库;二为壁画中雕塑中,人物动植物的形体表现的丰富度,历朝历代变化度,美感,是其能在众多传统艺术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三为形式,对于线的作用,颜色色块的作用,构图,都代表了中国式的形式感高度;四为其不可代替的历史意义,壁画中包含的许多历史人物故事,这是参观中大众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也为研究朝代更替,历史进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于典故和故事情节的加入,也是艺术创作中一个十分常用的手法;五为形而上精神内涵,借用《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提到真正的艺术得以跨越时间,画种,国界唤起观众最为真纯和不可言喻的情感,莫高窟(以及榆林石窟)便是这样的艺术,它们本是代表佛教教义,但是它们从人本质的广义的概念出发,探讨表现的是生与死,人与世界的关系,神与众生,悲与喜,还有宇宙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正是这些精神支撑起也连接起了整个莫高窟各朝各代各个门类的艺术。作为一个当代人,也作为一个从艺者,在对此次艺术体验中深刻明白在艺术创作中要把自己的作品接近此类真正的艺术,需要避免如今皆是为技法而技法,夺人眼球的装饰性艺术(当然装饰性艺术也有其存在和富有价值。)避免被自然主义(此处自然主义意义源自康定斯基的定义)荼毒的艺术。艺术本身不仅仅是再现存在的事物,也不仅仅是强化大众本身已经知晓的,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表现本质的,向前推进的。


壁画局部


洞窟局部

庆考察圆满 合照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信息办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学工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