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美术馆,艺路相随—— 观《迹——韦天瑜、长谷光城艺术展》
2017-09-20   浏览次数:190

韦天瑜老师与研究生合影


研讨小组一

李怡宁、李宇辰、曾玉如、杨汇宁

章蓓蓓、屈云婧、洪岚青、张新雨

  生平第一次看艺术展,看到那些作品的第一反应是——看不懂!但是慢慢通过作者的讲解和一些影片的释读,我发现每个作品之后都有一个灵魂,这些灵魂是正是艺术家们所想要表达和呼吁的!

  首先是韦天瑜老师的作品,他的《血脉》雕塑系列作品与灯光融为一体,白色漆釉显得干净而富有神秘感。当你细细观察时,仿佛有种力量直达人的内心深处,让人忍不住驻足端详。韦天瑜老师说他希望通过这些人兽结合的艺术品让人们明白不要刻意抑制人的本性,否则就可能变得虚伪。

  接着是日本老艺术家长谷光城的作品,他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在巨大幅画布上呈现出的锈迹斑驳,有种震撼人心的感觉。

  在开幕艺术上更是见到了很多艺术前辈,正是这些前辈的一个个艺术作品,铺出当代艺术作品的光明大道,同时也为后生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要学习还有很多,愿我们共勉。

(章蓓蓓)


  韦天瑜老师非常和蔼可亲,耐心的为我们讲解他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过程,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做笔记。韦天瑜老师展出的多个雕塑注重人身体的表现,用极其抽象的方式极力寻找和诠释人的本质。老师说:由于我们的国家过去封建的原因,很少在人身体这一方面做出深刻的挖掘,但解放后,有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所发展。正是如此,我们要学习韦天瑜老师敢于创造新事物的精神,自己学习是否缺少一些热情,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的反省。

(张新雨)


  一进门,时间便静止了。

  在梧桐美术馆内静止的力量涌动着。长谷光城先生带给我们对日本311大地震的人类破坏者形象的反思与日本宅寂审美的体验。而韦天瑜老师则回归对身体之美的欣赏与表达,这个审美对象即审美本身。

  韦老师运用的是瓷与泥塑材料。烤瓷表面光滑又无反光感,灰色的泥易于表现不规则,粗糙与一种鳞片状态,用于表达生命成长主动性的痕迹。长谷先生采用经海水浸泡自然生锈的铁在画布上留下图像,探讨材料本身对自然留下的痕迹。

  我们的存在究竟是一个人的存在,还是由部分功能应用堆积起来的存在?生存是碎的。我们使用着这些碎片,而还以掌握这种碎片的运用沾沾自喜。过去的我们对现在的我们感到惊愕,一如我们对承认自己的劣势与新生的力量感到困难与痛苦。我们自视为鸟时我们的飞翔却即为坠落。而鸟已是宣称着他们的所有,在模糊的人头骨上。

  时间和历史的痕迹无法从我们的身体上剥离,它们融入我们,若用黑格尔一些的说法,即我们便是它们的叠加与延伸。这很美很荣幸,也很悲伤。而我们自己走的时空有几条路的,是选择哪一条路,还是选择夹缝。路上者消失于不见,而夹缝永无止尽。

  这里有钉子作为三维物体,与二维的投影的结合。看那些材料作品静伏在你四围,就像是你看到锈迹斑斑时的那种心情,当然你可以选择没有任何心情。那是一种瞬间的涡流的旋转,迸裂和流逝。

在两国艺术家一以抽象表达具象,一以具体物表达抽象的艺术交流中我们粗略地看到,在大层面上的趋同与个体单位间的差异组成一直以来的艺术状况。分崩离析时我们寻求趋同,寻求互动与交流。

(李宇辰)


  观看两位艺术家的展览,其中《豹人》最令我印象深刻。乍一看他是一个豹头人身的凶猛野兽叼着人的头颅,是兽性吞噬了人性,但绕到整个塑像的后方就会看到头骨的下颚也正紧咬着豹头。这不是兽性单方面的压制,而是人性与兽性的纠缠。正像韦先生说的,有些人会试图压制人性中兽性的部分,这是痛苦的,纠结的,最后让人变成如此狰狞的模样。

  其实对于艺术作品,我是无知的,在面对长谷先生的作品时,我和许多同学都感到迷茫。但在走之前的开幕仪式上长谷先生的发言解了我一部分的迷惑。这种将创作融合于自然,甚至一部分交由自然来创作的创作方式对我来说是崭新的,神奇的,但是在那一瞬间,我们离的又如此之近,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我不常观看艺术展,特别是前段时间参加高考,并不是真正的学习艺术,而是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今天的经历真的给了我一些震撼,近距离的接近艺术作品和其作者的机会真的难得。感谢学校组织这种活动,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观展机会。

(屈云婧)


研讨小组二

计语帆、王韫纯、马宁、梅语芯、王可嘉、叶雅靖

  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方便。文化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开放化。

  韦天瑜先生大力推广关于人体美学的发展。也许是传统思想太过深入人心,这个前沿的话题,虽然经典,但似乎在当今中国仍是被忽视的。然而,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谁也无法阻挡这股“人体美学”的浪潮来到我们身边。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人体美学,甚至和韦天瑜老师一样,深入研究这门艺术。就这样,我们的艺术眼界逐步被打开,艺术价值观也趋向开放化发展。

  同样,长谷光城先生运用布和铁,向我们展示了介于平面与空间的景象,这种打破二维与三维,将两者共同展现于艺术品之中的想法,又何尝不是一种多元化、开放化的思想呢?

  我们常常把多元化认为是东西方相结合,开放化认为是东西方的交流,韦天瑜老师却认为这样反而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是啊,多元与开放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这一侠义的概念中,不仅仅是人类文明间的差异,更多的还有人与各样的材料、多种的自然生态的密切联系,甚至是自己的身体,也是需要我们大胆地去发现、了解,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艺术的多元化与开放化。

  这一次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的双个展,名为“迹”。让人感受到艺术发展过程中,总是在留下多元与开放的漫漫轨迹。

(计语帆)



  今天十分有幸参加韦天瑜和长谷光城的艺术展。    

  微微泛黄的布上留下块块铁板,根根铁钉的痕迹,它们看似平面,却又体现着立体。长谷先生用布一层一层裹着铁板,然后将它们一同沉入海中,让海水一点一点溶蚀着铁板,让它生锈,在布上留下或深或浅,宛如电视剧情节般的褐色痕迹。铁为人类所发现并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波涛汹涌的海面展现着大自然的力量,正是人类的发现和大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幅发人深思的作品,长岛先生的作品不禁让人思索,在这高度工业化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

  兽头人身的怪物,露出狰狞的面孔和锋利的獠牙,疯狂的啃噬着一块头骨,这丑陋的面孔让人害怕,而这丑恶的面孔或许正是人类自身的兽性与恶,韦天瑜老师毫不避讳得通过怪异扭曲的身体展示着人类的一些丑恶本性。

  虽然两位大师看似风格迥异,但是他们的作品都引发我们对人的思考。

(马宁)


  今日有幸一窥韦天瑜和长谷光城二位先生之艺术展。常言道:艺术无国界。吾甚认同之。二位之作虽风格迥异,其精神上仍有相似之处,即以自我的方式和价值寻找生命的意义。那么,何谓生命的意义?生命个体之独特性造就了古往今来灿烂的文化之河,然而这种文明并不能使我们因此而否认自身的兽性。这种兽性即人性的滥觞,一定意义上能使我们更直率得崇拜身体——身体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发感知到肉身之于艺术与美的价值。它是精神的载体,也是一种美的存在、一种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前路漫漫,感谢今日之展给予我的启发。

(王韫纯)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韦天瑜先生和长谷光城先生的艺术展。韦天瑜先生采用综合材料,塑造出一个个造型独特的人的形象。扭曲怪异的姿态,似在彷徨,又似在无助地呐喊,表现出现代人孤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不留情面地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一面。而日本艺术家长谷光城采用抽象平面绘画,呈现出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特殊画面感。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其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同样注意到了人的破坏性,而他的创作手法也是将这种破坏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位大师来自不同国度、民族,接受不同的文化,采用不同的创作技巧,但二者作品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即都将艺术回归人的本质,都揭露出人的破坏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艺术的共性和无边界性。

(梅语芯)


  有幸与同学们一同参与大学生活的第一个美术展的开幕仪式。在学姐的带领下,我们踏进了上海梧桐美术馆的大门。眼见的第一幅作品是长谷光城先生的一系列布面作品。他使用了铁板与布面等材料,在时间的流逝下形成独特的图案效果,既启发了我们多留意、探索不同材料的特性,也体现了纯粹的图案在平面上体现的奇特立体效果。这种先锋性的尝试,像闪电一样打破了原先我们对现代艺术的认知,开阔了视野。

  而接下来见到我们学院韦天瑜教授的作品,则唤起我们对自身身体这独一无二身份的认知与思考。他的作品形式丰富,从摄影,树脂材料,再到油画等前卫的组合,展现了扎实的造型功力以及他对当今社会中人类存在现状的思考。总观这次展览,我们不仅开拓了视野,也明确了大学学习的方向与自我期望。

(王可嘉)



研讨小组三

李雯慧、李晶瑾、朱冰凌

段宣宇、谢心怡、周延、施珺译


  下午一点多钟,微风撩动发丝,阳光温热,稍显惬意,大家踏上了去往梧桐美术馆的校车。此行正是去参观韦天瑜与长谷光城两位大家的艺术展“迹”。

  但当走入画展的时候,怀揣着兴奋变成了迷茫。展品毫无拘束的展现在面前,直白的令人不解。

  “迹”,铁留下的锈迹就这样展现在眼前。长谷光城巧妙利用钢铁与布,于自然的作用力下,创造出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还有人的痕迹,人的痕迹中又存在着兽的痕迹。人性与兽性的结合带来人更加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介于超人与动物之间,是那紧绷的线,真真是贴切的诠释。型与意的结合,使人的肢体与树融为一体,使女性优美曲线的身姿倾诉生活,倒也相得益彰。现代的艺术富有冲击力同时对作品进行了简化,夸张……

  令如我们这样刚踏入艺术边缘的新生迷惑。而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仍然需要去经历更多,不只是闭门造车……磨练着基本功的同时,去了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而后,有了前辈们的介绍,心中的疑惑才得以解开。两位艺术家,对日常生活逻辑和经验的剥离,将抽象思维与现实生活的细节放大,表达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韦天瑜艺术家用他的作品,诠释和表现了那个著名的世界之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他从生命形态上发掘最富于表现力的抽象结构,将既有的符号和元素转换在个人语境中,呈现出低沉的浪漫主义情绪和隐晦的象征主义氛围。长谷光城艺术家,关注到了社会,自然,科技等。经历了2011年的3·11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因此对人类的破坏性也极其敏感。钢铁即代表人类战胜自然获取的战利品,却又是破坏自然的利器,而钢铁消融留下的痕迹是他从另一个角度探寻生命的存在意义。

  这场“双个展”平行呈现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作品,但在思考的维度上意外地表现出某些共性:今天,不确定性已深深渗透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行动的方向或许会犹豫不决,但仍会以自我的方式和价值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穿过郁郁葱葱的小林子,路过小亭与溪水欣赏陶艺作品,我被周遭的艺术氛围所包围,顿觉精神。不经意间的一瞥,见到亭中几人闲谈,正是别样画意

  秋风萧瑟,在夜幕中走着回去的路,回想着那些艺术作品与气氛的交织,心下只觉此行无憾。

(谢心怡、朱冰凌、周延、段宣宇、施珺译)




  铁大约和人一样,也会呼吸。人的呼吸频率,气味,各不相同,而铁锈是铁呼吸的痕迹。挖掘矿石锤炼金属,作武器,作耕具,作机器,铁的呼吸和人的呼吸于是交融了千年。农业,战争,工业中有繁衍有死亡,有解放有新的奴役。什么才是止于至善的度,这便是长谷先生带给我的思考。

(朱冰凌)



研讨小组四

李沐紫、颜钰、柯一诺

沈双双、钟鑫、翁于非、叶淑倩


  何谓平等?我想可以从韦天瑜先生的作品中得出体悟。正如尼采所说:人是在动物和超人直接一条紧绷的绳子。我们所看见的人与动物通过恰到好处的变形浑然一体的样子,不禁让我们在时代高速发展的同时反思人类的本质—与动物一样我们都是大千世界中渺小的一员而已。回归艺术本本身的价值来说韦老师的创作更是打破常规更注重平面的表现力,更是将作品赋予了深沉的哲学思想,观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以我之拙见,雕塑的美感于意义上比于形体美感上更加摄人心魄。艺术家通过具体的形态的创造来表达深意,于反观自我,于远瞻未来。而韦天瑜先生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剖析人所避讳直面而谈的劣根性。邵雍有言,“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私以为,于我们自身而言,缺乏并急需的,就是这样一种用主观视角观察与反思的能力。不仅仅通过耳目感官更能用思维器官能认识世界,是我们现今要思考的命题之一。

  著名艺术家韦天瑜的作品反映出人性中不可磨灭的兽性,以及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对它所触及的一些拷问和深刻思考。另一位艺术家长谷光城的作品折射出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应对大自然的侵袭仍然束手无策。说明当代社会与大自然需要和谐相处。由此,艺术创作更应回归人性与自然。

  人们总是潜意识里选择性遗忘自己人性中潜藏的兽性。但是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暴力事件、恐怖袭击,以及人们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贪婪、自私、欲望……总让人防不胜防。他们像潜藏在草丛中的猛兽一样随时准备着攻击毫不防备的人,也以这种粗暴的方式呼吁着人们要正面认识人的兽性。

  本次画展韦老师运用独特视角来批判人与自然深刻关系。他关注人的破坏性本质,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那些怪异、扭曲的人体造型,深刻揭示当代人生命的深刻意义。不禁让所看之人去思考:人从何而来?人本质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理念角度,也才创造出那么多优秀之作《坠》《血脉》等震撼人心的大作!

  艾瑞克·弗洛姆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带有破坏性”,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陷》中提到对于人类这种无所不在的侵犯性与破坏性,世人至今还没有给他一个适当的位置。韦天瑜先生和长谷光城先生分别通过雕塑、绘画、摄影构成综合材料装置和抽象平面绘画,共同关注了人的破坏性本质。这场展平行展现了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在思考维度上的某些共性。可见,艺术所打破的壁垒,不仅是国家、民族这类可见的高墙,更是文化、意识之间的藩篱。

(李沐紫、颜钰、柯一诺、沈双双、钟鑫、翁于非、叶淑倩)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