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美] 哈罗德·布鲁姆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How to Read and Why
译者: 黄灿然
出版年: 2011-1
页数: 316
定价: 3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名家文学讲坛
ISBN: 9787544708227
豆瓣评分:8.3
内容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作者简介
哈罗德·布鲁姆(1930—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三大方面,代表作有《影响的焦虑》(1973)、《误读之图》(1975)、《西方正典》(1994)、《莎士比亚:人的发明》(1998)等,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目录
前言 3
序曲:为什么读? 5
短篇小说 15
导言 15
伊万•屠格涅夫 16
安东•契诃夫 21
常用标签
文学理论 哈罗德·布鲁姆 文学 文学批评 外国文学 美国 黄灿然 文艺理论
丛书信息
名家文学讲坛 (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文学的绝对》,《一颗智慧的心》,《艺术的去人性化》,《政治与文学》,《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版次: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会学名著译丛
外文名称:STIGMA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基本介绍
“污名”之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问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欧文·戈夫曼(Erring Goffman) 译者:宋立宏
欧文·戈夫曼(Erring Goffman,1922-1982),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曾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以对人际互动的分析而闻名。其他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精神病院》和《框架分析》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名与社会身份
一些初步概念
自己人和明白人
道德生涯
第二章 信息控制与个人身份
丢脸者与会丢脸者
社会信息
可见度
个人身份
传记
传记性的他人
装
信息控制的技巧
打掩护
第三章 群体定位与自我身份
暖昧
职业的呈现
内群体的定位
外群体的定位
身份的政治学
第四章 自我及自我的他人
偏常行为与规范
正常的越轨者
污名与现实
第五章 偏常行为与越轨
译后小记
文摘
他们另一常见任务是以“演讲者”的身份出现,而听众是形形色色的常人和蒙受污名者;他们拿蒙受污名者说事,而如果他们本人是同道中人,就会现身说法,他们获得过公共奖励,是调整自己取得完全正常成就的活生生的典范,借此证明这类人也可以是好人。
有某种特定污名的人,往往会主办刊物,表达共同的情感,以此巩固其读者身处“他那个”群体的真实感,并稳定他对这个群体的依赖。这就塑造出成员的意识形态:他们的牢骚、他们的期盼、他们的政治。这个“群体”知名敌友的姓名,连同表明这些人是好是坏的信息会被摘引。成功故事刊登出来,这些事迹的主角已经同化,已经渗透进为常人所接受的新领域。残暴故事记录在案,无论是近期还是历史上受到常人极端虐待的例子。可作典范的道德故事则以传记和自传的形式出现,为蒙受污名者阐明了可取的行为准则。这种出版物还充当论坛,就应该怎样最好地处理蒙受污名者的处境而提出一些异议。如果某人的缺点需要特别对待,也会在此登出广告,供人评论。这些出版物的读者人数为同类书籍和小册子提供了市场。
后记
尽管“污名”(stigma)一词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希腊社会和基督教传统中都能找到,但它进入社会学领域,主要是通过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1922-1982)这本1963年出版的著作。
与戈夫曼的其他著作一样,本书也关注了互动秩序,即他人在场时应当怎么做。这是戈夫曼毕生关注的一个主题。本书原为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开课讲稿。
戈夫曼把污名定义为人际关系中“一种令人大大丢脸的特征”。污名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与身体、性格、集团有关。全书分析重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控制”的技巧。
学术名著,经典之谓也,通常是指学术大家所撰文本及其思想。中国文化传统强调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在这样的文脉里大家其人与其文本及其思想之间是互为表里、相互佐证的。在中国学术传统里,经典历来居于核心地位,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或如有人所说,在这一领域,所有后来者都是踩着巨人们的臂膀向上攀登的。言外之意,在社会研究领域,人们讲究传承下的创新,向不轻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不轻信什么“顶峰”之类。这点与自然科学适成鲜明对照。自然科学追求的是一种科学的真理,它是一种约定性的、假设性的、命题性的真理。这是一种工具性的标准,故它关注真理标准以及证实真理即经验检验的前提——方法论问题。简言之,这是一种有用即被采纳的实用理路。因此,自然科学的某些成就可能在相对较短时间里譬如几年、几十年就会被超越、被颠覆。而社会科学追求的真理首先是一种存在的属性,其次才是一种命题的属性;一个人是否拥有真理,端赖于他与某一“此在”或体现真理的实在是否保有共享关系,因而,这种真理是一种存在的真理,这是一种目的性的标准。存在真理要有意志论的和形而上的预设,意志论预设关乎能对人的行动起激励作用的情感和愿望方面,而形而上预设则有关实在之本质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
词条标签:
文化 , 出版物

作者: [美] 寒哲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译者: 胡亚非
出版年: 2016-7
页数: 244
定价: 3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5407005
豆瓣评分
7.8
内容简介
本书引导您进入哲学、文学、伦理、宗教、心理学等领域,向您介绍各领域的经典作家及其思想。精彩处处可见,关于天才的论述更是特出,最后提出了新的历史理论:衰朽与复兴。看了这本书,您会觉得跟经典作品关系密切,也会觉得那些生活在遥远时代的作家近在咫尺。
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阅读。语言简洁明净。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董乐山
作者简介
寒哲(L. James Hammond),1961年生于美国康乃狄克州韦斯特波特城;198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这本书起笔于1984年的夏天,当时作者住在西爱尔兰的一个偏远地区;1991年与胡亚非结为夫妻。他的网站LJHammond.com被英国媒体列入最佳哲学网站排名榜中。
胡亚非(1955—2009),女,出生于安徽合肥;1978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学习并获得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8年,进入美国史密斯学院学习。获得研究生学位后,成为一名中文教师,执教近二十年,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努力。著有《来自两国:故事,随笔,回忆录》。2009年,不幸因病离世。她生前工作的学校设立“胡亚非奖学基金”以奖励优秀的汉语学习学生。网页:blog.sina.com.cn/yafeide。
目录
序言 / 1
一、哲学 / 1
哲学与生活 / 2
僵死而空洞的当代哲学 / 3
哲学的生命力所在 / 5
“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 7
哲学家和科学家 / 8
哲学思考的起因 / 10
形而上学的历程 / 11
形而上学的未来 / 14
逻辑是哲学必需的吗? / 15
叔本华和尼采 / 17
时代思想及其超越 / 19
哲学家的价值 / 21
对本土文化的态度 / 22
实用哲学与神秘哲学 / 23
一流哲学家是本土文化的产物 / 24
哲学发展的桎梏和契机 / 25
二、文学 / 27
简洁是好文章的标志 / 28
好作家的五种写作技巧 / 29
风格是个性的体现 / 30
读者与作者 / 31
文学的目的和美 / 33
什么是最好的文化 / 34
歌德的小说和诗歌 / 34
书信与写作自由 / 35
个人成长与欣赏水平 / 36
契诃夫与人所理解的现实 / 36
卡夫卡的主题和幽默 / 38
福楼拜的高傲 / 39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受虐狂性格倾向 / 42
托尔斯泰对人类本性的观察 / 43
乔伊斯的简洁、清新 / 45
普鲁斯特的怀旧 / 47
悲剧与痛苦 / 49
悲剧与史诗 / 51
三、教育 / 53
学术不等于文化 / 54
学者不等于知识分子 / 54
读书和写作 / 56
什么是经典?/ 57
敢于带头鼓掌的少数人 / 58
新型考核与特殊学府 / 59
莎士比亚剧作的真正作者是谁?/ 60
学习外语的目的 / 62
科学与人文学 / 63
四、伦理 / 67
新教工作价值观有害文化 / 68
文化与有闲阶级 / 69
四种世界观 / 71
旅行是“傻瓜的天堂”吗? / 73
西方世界生命力的来源 / 74
适度研究经典 / 75
艺术与道德 / 76
东方的智慧 / 77
静思 / 79
禅宗 / 80
自我膨胀和自我抑制 / 83
五、宗教 / 85
对话:上帝是否存在? / 86
《圣经》预言 / 88
对《圣经》的批评 / 89
宗教的真实性 / 90
宗教的未来 / 91
无神论与宗教 / 92
自杀与优生 / 93
生命的价值 / 95
上帝之死 / 97
尼采与纳粹 / 98
宗教的发展 / 99
无神论与未来世界 / 100
六、心理学 / 101
神秘的通灵现象 / 102
从上帝到无意识 / 104
个性与长幼顺序的关系 / 105
精神的钟摆 / 106
联想、理想化和模仿 / 107
等级差别与家庭背景 / 109
青少年时期的各个阶段 / 110
对无意识的态度 / 114
国家个性与浪漫爱情 / 115
祖先崇拜与人伦道德 / 117
无意识和意识、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 / 119
七、天才 / 121
什么是天才? / 122
天才的种类和层次 / 123
天才的起源 / 124
天才与预言家 / 125
希特勒和命运 / 126
天才与精神错乱 / 128
天才的女人气、孩子气 / 131
天才与自恋 / 133
天才与同性恋 / 134
古希腊的天才气质 / 135
天才与未成年人 / 137
天才与性 / 138
八、政治 / 141
眼前与长远 / 142
个人与社会 / 143
种族的衍变与融合 / 144
对话:民主的未来 / 146
和平、富足与文明的衰退 / 150
九、语言 / 153
语言的变化与政治的分化 / 154
梵语 / 156
方言 / 157
西方姓氏的四个来源 / 158
十、杂感 / 161
知识与创造力 / 162
不同世纪的文化特点 / 163
现代艺术与哲学的关联 / 164
中国绘画 / 166
西方文化的挽歌 / 169
如何对待现实中的苏格拉底?/ 171
微妙的平衡 / 171
农夫与哲人 / 172
大众舆论词典 / 172
十一、生死本能 / 175
人性和动物性 / 176
本能与利他主义动力 / 177
快感与性 / 179
死的本能 / 179
预感死亡 / 180
天才的成就不可预知 / 181
意念与结果 / 182
生之欲望 / 184
惧怕死亡 / 185
生死本能之谜 / 186
尼采对衰朽的论述 / 187
萧伯纳的观点 / 189
如何超越先前的哲学?/ 190
新哲学的基石 / 191
历史哲学的视角 / 192
十二、衰朽与复兴 / 195
七个命题 / 196
命题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 196
命题三:社会具有生死本能 / 197
命题四:当生的本能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时,该社会呈复兴状态;当死的本能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时,该社会呈衰朽状态 / 198
命题五:社会的死的本能达到极限时,就走向其反面,即生的本能 / 199
西方历史上的衰朽与复兴 / 200
命题六:衰朽,或死的本能,在当今的大多数西方社会已达到极限 / 210
命题七:多数西方社会现正处于复兴的开端 / 211
人名表 / 214
作者自述 / 227
常用标签
哲学 思想 哲学入门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思想哲学 散文杂文随笔 美国

作者: [德] 阿克塞尔·霍耐特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黑格尔法哲学的再现实化
原作名: Leiden an Unbestimmtheit: Eine Reaktualisierung der Hegelschen Rechtsphilosophie
译者: 王晓升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158
定价: 3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轻与重
ISBN: 9787567549029
内容简介
在《不确定性之痛》一书中,作者霍耐特将黑格尔法哲学重构为一种规范正义理论,在确证黑格尔法哲学与时代诊断的关联之后,又把它视为现代性理论的规范伦理学说。从表面上看,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的重构似乎游离于主题之外,但正是对黑格尔规范正义理论的反思,促使他进一步走向承认与正义关系的思考。因而,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简介
霍耐特(Axel Honneth, 1949—),当代德国哲学家、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现任所长,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关键人物;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最终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霍耐特1982年在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论文题为《权力批判:福科与批判理论》(Kritikder Macht. Foucault und die Kritische Theorie),后经哈贝马斯推荐,获马普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基金,曾长期担任哈贝马斯教授的助教。1985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为承认而斗争》(Kampf um Anerkennung)。还著有《权力的批判》以及《支离破碎的社会》等。1996年5月1日开始接替哈贝马斯担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社会哲学教授,社会研究所咨询委员。2000年初,被任命为法兰克 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
目录
译序 /1
1作为正义理论的黑格尔法哲学 /1
个人自由的观念:自律的互主体条件 /13
《法哲学》中的法:自我实现的必然领域 /32
2正义理论与时弊诊断的结合 /41
不确定性之痛:个人自由的病理学 /48
从痛苦中“解放”出来——伦理的治疗意义 /69
3作为现代规范理论的伦理学 /77
自我实现和承认:伦理的条件 /80
伦理的过度制度化:黑格尔视角的难题 /103
后记 /131
常用标签(共31个)
哲学 政治哲学 黑格尔研究 黑格尔 2016 法哲学 霍耐特 轻与重
丛书信息
轻与重 (共48册), 这套丛书还有 《沉默的言语》,《苏格拉底》,《福柯看电影》,《极限体验与书写》,《福柯考》 等。

作者: 江弱水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7-1
页数: 208
定价: 34.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0126441
豆瓣评分
8.6
内容简介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作者简介
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授。著有《中西同步与位移》、《古典诗的现代性》等。兼写诗与随笔,有诗集《线装的心情》,随笔集《陆客台湾》、《赖床》。
目录
博弈第一 1
博弈有别——赌徒的诗——棋手的诗——博弈相济——有诗为证
滋味第二 28
味的联觉——辨味与品诗——秘味旁通——舌头的管辖——有诗为证
声文第三 54
公开的秘密——语言姿态观——有诗为证——无谱可查
肌理第四 79
texture——丰致与骨感——氤氲与锤炼——有诗为证
玄思第五 102
诗可以思——理趣与理语——弱哲学——有诗为证
情色第六 129
情色与色情——语言配方——身体编码——有诗为证
乡愁第七 155
诗是乡愁——有诗为证——无家可归——语言的家
死亡第八 181
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死亡美学——《野草》作证
后记 207
常用的标签
诗歌 文学 江弱水 诗 中国古典诗词 文艺理论 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