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考察
我院张同标教授带领学生前往杭州考察
发布时间:2017-07-14        浏览次数:242

   7月3日,我院张同标教授带领研究生一行八人前往杭州考察。师生登高揽胜,寄情山水,共叙情义。途经西湖灵隐景区飞来峰石窟、永福寺,赏五代至宋、元、明代佛教摩崖石刻造,游西湖美景。于次日参观“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结束行程。

 

 

 

 

师生合影留念

 

 

学生游记选登

飞来峰

    作为此番杭州考察的第一站,我们直奔西湖飞来峰石窟。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灵隐景区内。山体由石灰岩构成,整个山峰并不高,花了很短的时间便来到了山顶,山上怪石嵯峨,古树繁茂,洞壑遍布。在飞来峰诸洞穴及沿溪间的峭壁上,遍布从五代至宋、元、明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张老师讲解这些造像的艺术风格和源流,得知此处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虽然中国石窟艺术造像众多,但元代佛教造像遗品甚少,飞来峰却集中和保留了众多的元代造像,尤以藏式佛像最为珍贵,洞内不少文人骚客题字崖壁上,更有黄山谷留迹于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元代宝藏神,据说为喇嘛教的财神爷,具有浓厚的藏族及外来艺术特色。南宋弥勒与十八罗汉群像,弥勒作布袋和尚形,袒腹踞坐,笑容可掬,其中最右边一座罗汉头部已毁,但整体气势撼人。按《佛说造像量度经》的分类,宝藏神等藏式造像称为“梵式”,布袋弥勒等是“汉式”,前者更值得重视。我们饶有兴致地听着张老师为我们说明该群像的布局特征,同时感受着灵隐美景。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不少游客在泉水边嬉戏打闹,伸出手来触碰泉水的温度。我们还参观了南宋皇家园林寺院——永福寺,越往高处气候更加宜人,多了份宁静与凉爽。

    夜宿武林广场。武林广场位于杭州西湖之北,它作为杭州的地标,是杭州繁华商业圈的标志。晚游西湖,既然来了杭州,一定要好好欣赏西湖夜景。

 

浙江省博物馆

    次日清晨,我们来到浙江省博物馆,参观“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也是本次考察的重点。

    张翔学长早早地到达馆内,用相机记录下了每一件展品。400—700年是中印两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笈多王朝,是印度历史上少见的大一统王朝时期,文学、舞蹈、艺术、科技,都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被誉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笈多王朝的佛教造像,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是秣菟罗流派,佛像身上雕刻细密的衣褶纹路。佛的双眼微闭半开,稍稍地看着前下方。头顶上多为细密的螺发,排列整齐。佛头背后的头光,环状的各式装饰图案呈同心圆分布。佛像纤细修长,双腿格外地细长。另一种是鹿野苑流派,与前相比较,最大的特征在于鹿野苑佛像身上没有衣褶,虽然头光简单却雕刻出了椭圆形的身光。笈多时期的印度佛像绝大多数是鹿野苑式样。从笈多时期的阿旃陀石窟雕像分析,当时很可能是五彩装銮的,肯定不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石头素色。与佛像相比较,印度教的发展更为兴旺。展览中有许多印度教神像:苦行形象的湿婆神、王侯形象的毗湿奴、极其丰腴美艳的各路大女神,以及他们的种种化身。本次展览选择400-700年作为展览的时代断面,主要考虑到中国三大求法高僧往来于印度的时间:始于东晋法显前往印度,迄于义净回到中国。玄奘的影响更大,他在贞观元年(627)从长安出发,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回到了长安。玄奘在印度受到戒日王的礼遇,这是笈多王朝最后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度宗教文明在《大唐西域记》里有记载。戒日王死后,他的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拥兵自立,发兵攻击正在出使印度的唐朝使臣王玄策。王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借得吐蕃和尼泊尔军队八千余众,生擒阿罗那顺,于次年的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回到长安,“献俘阙下”。据说,昭陵胡人像之中的一个就是阿罗那顺。很多人关注奘往返印度,却很少有人知道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神勇事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从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这也是中印两国宗教、文化及艺术交流最为活跃和重要的时间,展品以中印两国石刻造像为主,少部分陶质造像和铜造像,以此见证两国人民的长期友好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我们一边欣赏着这些精美的造像,一边讨论着张老师提出的有趣问题,在浙江省博物馆度过了美好又充实的考察时光。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信息办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学工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