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雕塑系科成立一百周年——
2019中国高校雕塑专业教学模式发展研讨会
活动总指导:张晓凌
会议策划人:王曜
关于研讨会
为纪念中国雕塑系科成立一百周年,探索未来高校雕塑专业教学模式在新的全球格局下的升级发展,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教研室承办的“纪念中国雕塑系科成立一百周年——2019中国高校雕塑专业教学模式发展研讨会”于2019年12月2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D202报告厅、C203会议室举行。
上午九点,举行了研讨会开幕仪式。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的雕塑专业负责人,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昌利首先致欢迎辞,与会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月新、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德国博物馆协会主席、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亚特等分别发言。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致答谢辞。
上海美术专业友好院校众多师生参加此次活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雷启立,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麒,副院长郑文、张方白,及美术学院部分教师、雕塑专业全体学生也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王曜主持。
研讨会开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昌利致欢迎词
杨昌利在致辞中,首先对大家在年底最繁忙的时间莅临研讨会现场,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她对美术学院成立两年以来,在张晓凌院长的带领下,在教学、科研和展览等方面取得的快速提升给予充分的肯定。
杨昌利表示,国际上任何一所优秀大学,几乎都有美术专业,且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应从更深层次理解美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的支撑力量,以及对社会发展潜在的巨大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华东师大是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问的潜修与融通,也需要文化的浸润和传承。
她对此次会议会务工作者高度认可,表现出了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干劲。最后,她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并期待雕塑专业能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大成绩!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致辞
王少军首先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对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这次活动表示关注和祝贺!他认为会议的题目涉及了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中,雕塑专业建立一个百年来,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的梳理问题。且涉及到全国,并对整个美术专业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意义重大。中央美术学院责无旁贷地相当关注这次活动的发展和未来成果。
他认为会议提出的模式和发展两个词,思考非常缜密,针对全中国雕塑教学,将最核心的实施者们汇聚到一起,进行系统化分析和确认工作,这是第一次。
目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正是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艺术教育或者美术教育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这次会议对此是一次很好的推动,华东师范大学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头。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致辞
张俊杰希望就城市更新和卓越城市建设等问题,及城市与雕塑、公共艺术的关系,交流一些实践经验和思考。
“雕塑人才怎么样培养、行业如何发展,和我们未来城市发展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新的结合,是雕塑专业发展应着力探索的问题。公共艺术未来在上海卓越城市的定位下,在符合中国现代城市,满足物质生活向未来精神生活发展这样一个趋势下,一定会有更大的平台。为这个城市创造更美好的精神、文化的产品。”
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月新致辞
黄月新认为,现在全国的雕塑事业都很兴旺,可能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一个最兴旺的时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和雕塑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今天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给了我们一个交流的平台,期待这次活动,对我们雕塑的教学活动和创作活动有一个很好的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致辞
孟钟捷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参加本次会议,他期待进一步了解美术学。“我是研究历史的,雕塑的发展也是我研究的对象。”
他向大家介绍了教务处为学校学科发展,在一流本科点建设、全面评估和动态调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自觉性等四个方面,进行的大量推动和改革工作。并提到校领导提出的教育家类型管理者的概念,希望逐步为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教务处将随时回应院系的需求,做好保障和后盾工作。
德国博物馆协会主席、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Beate Reifenscheid 贝亚特•艾芬沙德致辞
贝亚特在发言中提到:雕塑是作为人类创意性的、创造性的一种形式,这种创造性远远超过现代计算机或机器人的意义。人类和艺术都是密不可分和相辅相成的。艺术让人真正成为一个人。
一位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念,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另外一个观念是社会雕塑。今天已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一切都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为目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雕塑及雕塑教育、教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致答谢辞
张晓凌在发言中说: 虽然我们的雕塑系还没有成立,但教研室负责人王曜有这样一个雄心,就是要把中国一百来年的雕塑教学、系科建设的经验做一个梳理。请各位专家参与到梳理实践中来。
我们对一百年的经验从来没有仔细回头看过,基本上没有一部像样的美术史书。事实上,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本土传统如何重新建立的探索。我们怎么认识一百年来中国美术在现代美术的成就,经验如何梳理、估价?我们对世界雕塑有没有自己的贡献?在雕塑行业的大家王朝闻先生,在中国美学的研究中是最为突出的。他的著述也是最多的,最丰富的。
中国雕塑能否和科技做进一步结合,公共艺术如何与社会、城市发展保持同步,更为国际化。这也是我们今天研讨会非常重要的内容。预祝大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感谢兄弟院校专家的大力支持!对我们未来发展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曜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的“雕塑教学模式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建设”议题由吕品昌教授主持。他指出,我们并未对中国雕塑的教学模式做过深入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雕塑系即将成立之际,开启了一个事件,引出了一个课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双聘教授翟庆喜
翟庆喜在教学介绍中,简单回顾了现代雕塑在中国的缘起,扼要阐述了百年雕塑发展的几个阶段,并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历程,以及在各个历史重大转型期教学模式的转变与调整。他为大家介绍了今天雕塑系、公共艺术系、纤维艺术系的历史由来及学科建设思路,并指出当今雕塑界多向趋同的问题。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晓春
陈晓春讲述了西安美院的鲁艺传统背景,介绍了西安美院的艰苦历程,并阐述了美院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坚持东方传统的审美特色。
他介绍了西安美院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学院开设了大量博物馆等现场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并就多元发展提出了可能性展望。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办公室主任张哲宇
张哲宇在发言中提出求同与存异,变与不变的理念。教学中应坚守下求发展,保持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鲁美办学历史悠久,早期师资包括多国专家,形成了丰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学校强调大空间下纪念性室外雕塑创作,近年来,正在向当代性拓展与改革中,强调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并引进外教亲自授课。经改革后,2016年已形成四个方向的工作室。近期仍在改革中,但仍坚持稳健的现实主义具象传统为基础。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嵩焘
张嵩焘回顾了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发展历程,并详细地介绍了雕塑专业在构建和课程设置中的多次变革及背景条件。展现出湖北美院雕塑系在有限的条件下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探索道路中所取得的独特成果。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具象雕塑工作室主任彭汉钦
彭汉钦详细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发展背景,以及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设计。学校在教学上提倡时间和课程安排的2+3模式,及基础与特色方向对接的4+1模式。既强调共同的基础,也在稳健的基础教学前提下鼓励不同方向的探索。四川美院非常注重教学与社会活动的互促,并重视不断扩展行业影响。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的“转型中的雕塑创作本体边界与拓展可能” 议题部分由陈克主持。他强调了差异性的价值,提出在边界意识下思考探索与创新。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邵长宗
邵长宗在发言中介绍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发展历史,强调其初期依托老艺人陶瓷创作的工艺美术基因。立足陶瓷材料本体,2014年改革建立陶瓷雕塑、材料观念、具象写实三个方向。注重融汇古今,强调中西合璧以及开拓创新。
学校非常关注国内雕塑发展的新动向,重视以国际的视野、文化的自信开创中国陶瓷雕塑教育的新境界。突出以陶瓷材料为核心的雕塑教育特色。逐步建立产学研平台,构建成果转化的模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辉
陈辉介绍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中专业发展的特殊状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资队伍整体层次较高。学生本、硕、博体系完备,具备理论研究优势。学院突出“通专结合,应势有为”,通过学科综合交叉,促成专业研究的前瞻性。数字雕塑实验室、机械雕塑项目等均是学科交叉的成果。陈辉介绍到,学院坚持具象雕塑为基础,以中国传统雕塑现当代转化为特色,以当代实验雕塑为创新点。陈辉认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清华美院的转化将艺术与设计贯通,这为雕塑系带来广阔的可能空间。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
张俊杰在发言中提到,历史上艺术家和建筑师曾是一体的,现在再次融合。公共空间就是一个创造美好的空间,国内建筑行业已实现了专业的完全国际化。这些经验可供雕塑行业加以参考。他强调市场与专业培养定位的关系,只有将专业发展对准社会发展趋势,才能令专业充满活力并持续处在良性更新状态。
艺术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旭
李旭在发言中特别提出了雕塑专业发展与美术馆、城市环境以及当代艺术等诸方面的关系。他指出雕塑本体的边界设定问题,并展望了雕塑作为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
王少军认为从雕塑的整体建制的发展,总结工作还很不够。他建议在所有的美术院校,包括中央美院等若干顶级的专业雕塑教学机构,在教学当中增加人文社科内容。当前教学体系下,教出了一些缺乏宽阔思想的雕塑技术人。这一现象值得深思。我们应塑造具备丰满人格的艺术家,这就要求我们做人才目标的充分判断和定位,以此作为学科设置的前提。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
吕品昌认为目前雕塑教学,主要就是四个方向:传统苏法背景的具象、现代主义材料、公共艺术、新的本土系统。中国雕塑教学走到今天已成为我们的优势。短板是人文培养需要提高。教学模式研讨应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是次序化。应强调教学稳定。在不断发展中重建新的模式和格局。第二是教学制度,人才培养需要强调制度化,避免随机性。制度化的建立非常重要,制度化是保证模式化的建立机制。各个院校都应制订相对长远和规范的制度。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张伟
张伟针对自身感受,提出追求大格局是造成趋同现象的重要原因。
他以剪枝存活率,生动地阐释了深挖具体问题,是夯实专业基础的不可缺少的实在建设。
深入问题,带来对相关课程配套的需求。解决问题过程又自然地进入跨界。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实现对材料、学科等等的跨界学习。先深入,再拓展,也建立了学生普遍的研究能力。而不是主观预设未来发展及应用目标。张伟与大家分享了“六工”发展经验。
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月新
黄月新在发言中特别提到央美六工给他的启发。并由此提出教学特色问题。地方美术学院如何发展其自身特色意义重大。他例举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后雕塑专业固有特色削弱,而中国美术学院的纤维艺术则是特色发展较成功的案例。目前广西艺术学院和很多地方美术学院也正在为特色教育做出多种尝试,这些工作也会为大家提供借鉴意义。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谭勋
谭勋认为无论创作还是教学都是一个系统。特别赞同吕品昌老师提出的模式的稳定化,培养人才要靠几代人的摸索积累。他提出去中心化概念。一系列的去中心化的目的是中心多元化。形成更多元的没有中心的中心以带来更开放的可能性。教学模式也应从不同角度不断打破中心化,以建立多元化开放中心的,更自由的教学系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杨光
杨光从空间美的问题,和当代艺术的整体视角切入对雕塑的理解。他谈到物的本体论——在新的空间理解下,空间已不再作为实体的一个容器,而是研究物与物,物与空间的关系。他从当代艺术实验角度提出三种边界关系:技术和艺术,艺术种类之间,后现代的混杂性。以康德的“直观,假如没有概念的指引是盲目的”,提示更广泛和深入的对跨界的思考。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朱智伟
朱智伟提到南京艺术学院也是综合艺术院校,与广西艺术学院类似。老的教学体系复制央美模式,早期基本功培养相当扎实。2011年建立实验中心,修改大纲后传统经典课程弱化,导致学生思维活跃力虽有增强却无法在作品中体现。目前师资所限难以构建多个工作室。目前对现代主义后具体观念与创作方法加以研究并用于实践。带来相当好的效果和推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王曜
王曜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专家们从多角度奉献的诸多真知灼见,认为每个角度都很扎实。他谈到在讨论中设置价值范畴的必要性。主张将观念本身作为创作的一种具体工具和手段。他对各位专家的发言做了简要归纳。强调这些基于坚实实践的观点保证了研讨成果价值的确定性。同时提出建立模糊的限定的观念。指出跨界背后是以实现对人的新的塑造为目标。认为行业未来如何存在,需总体建设意识。今天所有老师的贡献都是对专业和行业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晶认为:此次会议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会议,既因为它集结了国内此行业的实力代表,大家谈论的所有观点都是基于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专家们在会议中表现出的坦率、热情、开放和务实精神也尤为突出。这使得会议明显有别于那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研讨会。
会议议题极具开创性和现实意义,揭示了艺术界最为普遍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成果之丰硕和影响之深远会逐步显现。这也充分体现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视野和高度。会议高效而令人意犹未尽,话题令圈内外人士欲罢不能。会议特别安排的三场讲座场场精彩,被本地同行评价为“一分钟也不能离开,并因此遗憾地错失了研讨会”。
专家们为会议无私奉献了大量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和整理,将其珍贵内容加以存档和传播。我们也会将会议课题长期持续研究下去,不仅为雕塑行业,更为整个美术事业,提供一份影响后续发展建设的宝贵资料和成果。
如何在硬件软件条件与专业院校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下,在一定范畴和特色上达到一流专业水准。如何将会议成果切实运用在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建立工作中。如何为学院今后强化“系”的主体化建设树立一个富于活力的样板。都需要未来的不懈努力。但我们有理由期待!
讲座一
主讲人:谭勋
讲题:去中心化——我的创作与教学实践
主持人:蒋进军
讲座二
主讲人:张伟
讲题:器像万千——中国传统雕塑的认知与学习方法之“央美六工”所见
主持人:蒋进军
讲座三
主讲人:胡介鸣
讲题: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物体造型要素
主持人:蒋进军
与会专家与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关于展览
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教研室承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学成果展”于2019年12月22日在莫干山路50号创意园3号楼开幕,展览展出了三十二位同学的五十一件作品。展览于2019年12月31日闭幕。
部分学生作品
《边界》 150cm x 150cm x 120cm 综合材料 作者:庞凤 2018
《原住民》 120cm x 180cm 木材 沥青 作者:王梦阳 2017
《一亩》 200cm x 200cm x 14cm 画布、棉线、矿物原石、透明涂料胶、石膏 作者:杨岚 2019
《粉底》 亚克力、铝扣板、PVC板、铁 作者:洪玲玲 2019
作者:李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