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华夏小雪寒人意,华东剪纸暖师情” ——上海文化之上海剪纸体验活动
发布时间:2019-12-12        浏览次数:101

 “迎冬小雪至,应节晚虹藏。”小雪乃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它的来临往往意味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在这自然规律演变与人文情致即将交融的时节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地理与科学学部于20191120日(周三)下午13:00在河口海岸大楼A304室举办上海文化之上海剪纸体验活动,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项目资助。

上海剪纸是中国剪纸的一部分,20086月上海剪纸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上海剪纸出现于20世纪初,当时多用作门笺、鞋花和绣花样。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

为了让广大青年学子能近距离且直观感受上海剪纸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特地邀请了海派剪纸艺术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王建中先生带领大家体验上海剪纸。

王老师用生动而幽默的语言为同学们大致介绍了上海剪纸的起源、用途以及分类,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了对剪纸艺术的喜爱。从王老师的阐述中,我们知道他自幼喜爱绘画,从小受到父亲即著名剪纸艺术家王子淦的艺术熏陶,因此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执着的感情。此外,王老师几乎把全部闲暇时间都用来练习剪纸技术,不断提高对上海剪纸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久而久之,其剪纸艺术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与赞赏。在这次讲座中,王老师不仅带来了自己精彩的作品,而且进行了作品制作的分析及意义的阐述。

在讲座之后,王老师将自己学习剪纸四步骤分享给大家。一是把剪纸复制到刻纸上,照着样子剪,即“描红”,其目的是让剪刀听从自己的指挥,同时熟悉造型纹饰。二是把图案放在眼前,看着剪即“临摹”。三是把熟悉的图案,记住后再进行默写剪纸。四是自己创作图案,争取超越老师。随后,王老师便根据同学提出的意见,开始进行现场剪纸示范,其作品生动而有意趣。

观摩完王教授的示范,大家按照老师所教,开始有条不紊地创作着属于自己的上海剪纸。经过思考与学习后,大家的手上都有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图案。

整个体验活动下来,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进行拍照留念,有地理科学学院的同学说道:“经过多次练习后,要将作品买一个框子装裱起来。”来自美术学院的同学说:“冬日这么冷,要带回去把红红的剪纸贴在门上。”由此可见,这场冬日上海剪纸体验活动给了大家完全不一样的体会与经历,这种从看中学,从作中学的交流方式更好得展现了上海文化之剪纸艺术的魅力,而五颜六色的剪纸作品便是最好的见证。

供稿:美术学院 杨敏慧

图片:美术学院 刘畅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信息办 图书馆 研究生院 学工部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